Wednesday, October 03, 2007

問卷設計

[ 漢字書寫活動意象研究問卷調查表 ]

問卷編號:_______________


您好:
這是一份關於漢字書寫相關活動意象的材質實驗研究,本研究分成三大部分,分別為:第一部份是受測者的基本資料。第二部份是創作樣本的質感認知差異,分別有20個樣本作五點量表問答。第三個部份是20個樣本的認知差異重要性量表。每一個部份皆有範例,請您先參閱再做回答。第二及第三部份,請你針對您個人的評斷認知作答於標示量表中,您的寶貴意見對本研究有極大的貢獻,非常感謝您撥冗參與本研究實驗,以上資料純屬個人研究使用,請您放心。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許家鳳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

說明:
本研究必須了解受測者的基本資料,以便分析群組的認知差異性。請您以■的方式進行選擇,以免造成統計作業上的誤差。

1 性別:□ 男 □ 女

2 年齡:□ 15~20歲 □ 21~25歲 □ 26~30歲 □ 31以上

3 科系:□ 設計(美術相關)科系 □ 非設計(美術相關)科系


第二部份:質感認知差異

說明:
受測者依照本身的感覺做填寫,請您判斷下列樣本質感與形容詞的相似度,依照你本身的判斷作答。請您以■的方式進行選擇,以免造成統計作業上的誤差。


第三部份:認知差異重要性量表

說明:
受測者依照本身的感覺做填寫,請您判斷下列形容詞對於判斷漢字書寫活動質感的重要性程度,依照你本身的判斷作答。請您以■的方式進行選擇,以免造成統計作業上的誤差。

CH3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CHAP3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3.1 研究流程架構圖
3.2 研究樣本
3.3 問卷設計
3.4 結果分析
3.5 資料歸納分析與應用


CHAP3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漢字書寫活動轉化質感的認知差異性",本研究在實驗方法步驟上分為樣本創作,前測及問卷調查三個部分。

1 樣本創作
目的: 將漢字書寫活動意象轉化成產品表面處理的質感
步驟: 進行個人經驗創作,受限於fabric材質,方法不限,依照對漢字活動意象的認知,作設計手法的轉化,表現在一連串的素材上,提出20種樣本。

2 前測
目的: 將創作樣本與形容詞彙樣本給受訪者測試,作為問卷設的方向前測,進行樣本確認修改。
步驟: 將創作出的樣本與形容詞彙,給四位受測者進行談話式問卷測試,了解其詞彙瞭解認知,其
受測者分別是2位設計相關生與2位非設計相關生,進行受訪交談。

3 問卷調查
目的: 進行質感與形容詞彙意象的聯想測試,探討其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
步驟: 將前測的受訪進行問卷設計,分別給25位設計相關生與25位非設計相關生,進行問卷調查,
了解其認知差異性。

3.1 研究流程架構圖

創作樣本 形容詞彙
↓ ↓
意象感覺差異性評估

結果分析




3.2 研究樣本

1 創作樣本
創作樣本主要以研究者經驗創作,主要是將漢字書寫的經驗,藉由fabric的材質處理手法產生轉化,分別從漢字意象、書寫、觀賞…等經驗方向進行實驗,利用研究者對於fabric的處理熟悉經驗進行樣本製作。最後從26個樣本進行再次篩選,將差異性小的樣本剔除,最終得到20個受測樣本。

在最終研究解結果前提之下,我們將受測樣本轉化成平面影像,測試結果所定在強調視覺上的滿足而非真實的觸感,在加上漢字意象多半是從視覺上面所產生的行為,不一定需要真實的觸感經驗。所以受測樣本皆以實物拍攝轉成影像處理(不失真),以清晰、樣本圖像清楚表達為主。另外,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漢字活動行為的呈現與材質轉化的應用,為了排除材質本身的顏色造成判斷差異,所以樣本皆以黑白攝影呈現。

(樣本圖1-20)

2 質感描述形容用詞:
本研究透過相關研究質感形容詞的文獻,與樣本對照,做出以下相關研究的歸納:

研究者 理論 用語
Hom (1974) 觸覺的物理性描述語

平滑、柔順 smooth
光滑 slick
光滑、光澤 glazed
發亮的 shiny
柔滑 silky
天鵝絨般 velvety
柔軟 soft
蓬鬆、毛絨絨 fliffy
堅硬 hard
鋸齒狀 jagged
剝蝕的 abrasive
顆粒的 granular
高低不平的、粗糙的 rugged
毛糙的、多皺紋的 craggy
剛毛質的 bristly

鐘義明 (1988) 質感的形容語言形象量表

(插圖)

王怡然 (1996) 業界專用術語(手感)

軟硬感
厚與薄
滑溜感
澀感
豐厚感
沙沙感
垂墜感
骨身
蓬鬆感
清爽感
堅挺感
溫暖感
粗糙感
彈性
恢復性


(資料來源:洪淑惠,1999,碩士論文整理)

3.3 問卷設計

1 取樣方法(Sampling)即受測者(Subjects):
因本研究受人力、時間限制,因此以北部大專院校學生為受測者取樣對象。根據相關研究報告,
以50人作為有效問卷樣本設定,分別為25位設計系相關學生與25位非設計系相關學生。

2 測試工具(Meterial):
a. 問卷:受測者必須填寫一份問卷,透過問卷了解受測者的認知差異。

b. 樣本:以創作樣本與形容詞做對照。以人工纖維素材做出20個樣本,且全來自研究者的經驗與相關書寫活動特性認知所做的材質處理;再利用語意差異法了解受測者的認知差異。

3.3.1 語意差異法

語意差異法是由1942年美國心理學家Osgood等所創,語意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簡稱SD法)研究受測者對各種產品樣本意象的一種實驗方法(Osgood,1989)。其意象是指「共同感覺」之研究,所謂之共同感覺是指人在感覺方面常有一種現象,及當我們某種感官接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感覺(Osgood,1989)。當我們任一感覺系統(如: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受過刺激之後,除了會立即引起該系統的直覺反應之外,還會引起一連串的其他感覺系統,共鳴現象,也就是共同感覺(林書堯,1983)。Osgood在進行研究時,要求受試者在一些意義對立的形容詞語彙對所構成的量尺上,對一種事物或概念進行評估,以了解該項事物或概念在各方面所具有的意義及其「份量」(陳俊宏,1988)。
本研究採語意差異法,透過問卷的方式了解人們對於素材(texture)表現與意象間的差異性,了解其共同感及差異性。受測時,要求受測者在一些意象中進行感知差異評估,而得到樣本與意象間的差異程度。

3.3.2 前測問卷
本研究的前測問卷主要是為了瞭解受測者對於樣本清晰、字體大小、fabric形容詞理解…等內文,做再次問卷設計確認,讓受測者在回答問卷時,所造成的基本閱讀問題降到最低。

3.3.3 問卷調查
本研究為了了解受測者對於書寫活動所形成的質感轉化認知差異進行了解,透過實驗樣本與質感形容詞的語意差異認知進行受測。

第一部份:包含受測者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科系。
第二部份:包含樣本與質感形容詞差異認知量表。
第三部份;包含20個樣本,對受測者的認知重要性差異統計。

3.4 結果分析

3.5 資料歸納分析與應用

CH 2 文獻探討

CHAP2 文獻探討
2.1 漢字文化
2.2 漢字相關特性
2.3 纖維的定義
2.4 本研究樣本特徵
2.5 質感
2.6 質感描述形容用詞


CHAP2 文獻探討

2.1 漢字文化

文字是人類彼此互相溝通的視覺媒介,也是歷史紀錄的符號,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它一直在人類的歷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字和西方文字有很大的區別,就是中文字是以造型為基礎的視覺符號,而西方文字則是以拼音為基礎的視覺符號,兩者有著不同的符號解釋(張道一,1996) ,本章節主要是將漢字文化做一個簡單的要述,除了釐清一些相關的概念之外,也為漢字書寫活動提出一個界定
中文字體自古以來便要求勻稱美觀,幾千年來儘管漢字經歷過許多朝代的革新,但是卻始終保持著方正的格局。它除了是用來紀錄事件之外,也被當作是情感交流的媒介,也同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 到今天為止,文字的功能不再只是傳達的工具而已,,它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的革新和創新,到今日,已成為一種東方美學的代表,這也讓文字造型不斷的被賦予新的創新表現。
自從倉頡造字以來,中國人不斷的為漢字賦予新的生命和面貌,且經過歷代的演變; 篆、隸、楷、行、草等書體,說明了中國漢字的可塑性,從這裡也可窺見漢字的趣味,創意及表現性。也唯獨使用漢字的國家,才能造就與畫家相提並論的書法家,並將之匯合成"書畫同源",列為學習繪畫的基礎課程,因此,中華民族可謂是"文字的民族"。(林磐聳,1985)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從殷商甲骨文,宗周的鐘鼎文,秦漢小篆,,隸的輝煌,隋唐楷書的昌盛,魏晉草,行書的風韻等迄今已跨過了三千年的歷史。書法是以點轉化線條來表現其思想與性情的藝術,以書寫漢字的表現,藉著線條的節奏,結構造型的美感,及所醞涵的氣韻,而抒發其性情,是藝術與心靈的傳達。(趙明,1979)書法是一種藝術,主要是透過點畫的架構所組成的,,漢字本身的形體又是格局方正,所以在處理文字的結構時,會將點畫偏旁的佈置整個格局,而達到字體方正的需求,除了不同的結構形體之外,還必須包含它的規律和美感。

2.2 漢字相關特性

2.2.1 書寫活動
蘇宗雄(1998)認為文字可以依使用的目的分為下列四種:


1 讀的文字(reaable):小說,圖書,雜誌本文所使用的文字,依照打字的10級到15級左右為宜,易讀,
速讀為主要目的。

2 看的文字(legible,visible):美術字或圖書,雜誌中的大標題,經由特殊的設計,,直接飛躍入眼簾,
以醒目,美感,視覺性為主要目的,抓住觀者視線。

3 寫的文字(writable):我們日常寫信,寫筆記,,寫報告的筆記字體,便是寫的文字,它隨著每個人
的個性,筆跡而有些差異,有些人的字,字跡潦草不易閱讀,有的人寫起字來,,龍飛鳳舞,瀟灑
至極,此種筆跡字體,較具個性,但缺乏均衡性與統一性,故不易閱讀。

4 品味的文字(tastable):在各類文字傳達時,我們能感受到文字構成所表現出的美感,力感,重量感,
輕快,芳香等等的感覺,這是一種具有感性而表情豐富的文字,它不再只是傳達意思,思想的文
字記號。

對設計師來說,文字不只是紙上的一個符號,字體將空白版面分割成不同形狀(Baird,1987),且字體的造型要把重點放在能夠正確地傳達字的意思上。 《書法漫談》提到,將黑字寫在白紙上面,要看看黑色佔了全面機的多少,所餘的白色佔了面積的多少。這白是由黑色之餘透露出來的,它本身並不美,而襯出黑字之美。……這種空餘的白,是書法家所佈置出來的,所以叫「布白」(王靜之) . 在《中國書法》一書也曾提及,……筆用力一抑,則墨聚,筆一揚則墨散,筆之抑揚所現的墨汁聚散,聚者黑,散者白,飛白筆即得知矣, (史紫忱)。

2.3 纖維的定義

纖維(fibers)是織物的最小單元,它是個單一而纖細如毛髮狀的物質。可分成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二種:

1 天然纖維:指自然界的動、植、礦物中所取得的纖維,例如:棉、麻(植物),羊毛、蠶絲(動物),
石棉(礦物)。

2 人造纖維:由石油製品提煉出的纖維,是由分子聚集成大的鏈狀分子(通常稱為巨分子或聚合體),
所形成的特殊化學溶液,經由紡嘴細孔所擠壓噴射出來,形成液線,硬化後成為長絲(filament yarn)
的纖維,其與蠶吐絲的情形相似。而隨著紡嘴型狀的不同,可噴出圓形、三角形、”J”字形或其他
形狀的粗細不同長絲。人纖品的製造是為了彌補天然纖維的缺點。例如:易洗免燙、強度佳、耐
磨幸好。

目前紡織用人造纖維大約有下列幾種:
‧ 醋酸纖維(acetate fiber)
‧ 亞克力纖維(acrylic fiber)
‧ 芳香族聚 胺纖維(aromatic polyamide fiber)
‧ 玻璃纖維(glass fiber)
‧ 改質亞克力纖維(modified fiber)
‧ 尼龍纖維(nylon fiber)
‧ 聚烯烴類纖維(polyolefine fiber)
‧ 聚酯纖維(polyester fiber)
‧ 嫘縈纖維(rayon fiber)
‧ 聚偏氯乙烯纖維(polyvinylidene chloride fiber)
‧ 聚氨基甲酸酯纖維(polyamino methylformate fiber)
‧ 三醋酸纖維(triacetate fiber)
‧ 聚氯乙烯纖維(polyvinyl chloride fiber)
(許永綏、郭東瀛,1997)

2.4 本研究樣本特徵
本研究經實驗最後得到26個樣本,再經由篩選選出差異性較明顯的20個樣本作為受測依據,樣本如下:

(樣本圖1-20)

2.5 質感

質感(TEXTURE)在產品意義認知上,除了形狀,色彩,線條,結構外,是很重要的一項造型構成要素. 質感的解釋有很多,包括心理,物理,視覺,觸覺經驗,在環境文化方面應向更是深遠. 在文獻上,質感的定義大多是屬於物理及觸覺桿的解釋,但是視覺所引起的視覺心理作用,更是有著息息相關(洪淑惠,1999).

2.5.1質感的定義

01 英漢大辭典(1995)
a.(織物的)密度
b.(材料的)結構,構造構成,(石,木等)紋理,(皮膚的)肌理
c. 本質,實質,特徵
d. (藝術作品中的)神韻,質感
e. (音)諧和統一感
f. (古)織品,織物

02 柯超茗(1998)
因表面微小粒子的變化,在視覺與觸覺感官上所造成的感覺特性

根據以上對於質感(texture)的解釋,本研究對質感的定義為:藉由視覺,觸覺和心理的共覺所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感覺,作為本研究樣本的質感定義。

2.5.2質感的分類

質感(texture) ,又因其感知的方向不同分成二大類:1觸感型質感,2視覺型質感。(朝昌直已,1985)

1 觸感型質感
由於人類的皮膚具有壓力,疼痛,冷暖的感覺能力,,所以可感知道外物(物體或材料)的凹凸,粗
細,平滑,軟硬,乾濕,冷暖,輕重等各種材質特性,不同材質特性其質感辨識性亦有差異,例
如平面材料的觸覺質感以平滑性,軟硬性較為顯著,,冷暖性與輕重感居其次,而在個別性材料,
紙張的平滑性,乾濕性,絲綢的柔軟感與潮濕感均較明顯,各類材料因呈現的方法或加工的技術
不同,其材質屬性差異也很大,,如不同的塑膠材料,其平滑度,柔軟度差異極大。(楊清田,1997)

2 視覺型質感
視覺型質感是藉由視覺所感受到的觸覺經驗。

此外,視覺型質感可以感知"光澤"與"透明",這是觸覺型質感無法感知的,如玻璃的透明度及平滑的質感表面,比凹凸表面反射較多的光,細密或潮濕的質感表面,比粗糙或乾燥的表面更具光澤度,若觸覺經驗與視覺經驗結合時,視覺型的質感特徵與觸覺型大致相同,唯一差異處"光澤"感覺,其是視覺型質感的特色。

一般材料依其表面特徵,約可歸納為四種視覺型質感:

a粗雜而無光澤
如:樹皮、夾板、帆布、竹簡、磚瓦、皺紋紙等表面。

b粗雜而有光澤
如:金屬、石片、節晶體、藤編、陶瓷、皮革、羽毛等材料表面。

c細密而無光澤
如:紙張(細)、鐵板、鵝卵石、木板、塑膠等材料表面。

d細密而有光澤
如:玻璃(包括透明度)、壓克力、大理石、不鏽鋼、瓷器等材料表面。
(洪淑惠,1999)

2.6 質感描述形容用詞
本研究透過相關研究質感形容詞的文獻,與樣本對照,做出以下相關研究的歸納:

研究者 理論 用語
Hom (1974) 觸覺的物理性描述語
平滑、柔順 smooth
光滑 slick
光滑、光澤 glazed
發亮的 shiny
柔滑 silky
天鵝絨般 velvety
柔軟 soft
蓬鬆、毛絨絨 fliffy
堅硬 hard
鋸齒狀 jagged
剝蝕的 abrasive
顆粒的 granular
高低不平的、粗糙的 rugged
毛糙的、多皺紋的 craggy
剛毛質的 bristly

鐘義明 (1988) 質感的形容語言形象量表
(插圖)

王怡然 (1996) 業界專用術語(手感)
軟硬感
厚與薄
滑溜感
澀感
豐厚感
沙沙感
垂墜感
骨身
蓬鬆感
清爽感
堅挺感
溫暖感
粗糙感
彈性
恢復性

(資料來源:洪淑惠,1999,碩士論文整理)

CH1 緒論

CHAP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程度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研究貢獻
1.6 論文組織與架構


CHAP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包羅萬象,尤其中國文字更是出類拔萃,不僅僅代表著文化傳承和演進,更是表達出藝術美學的象徵。漢字的源起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到實際的文字記載活動而衍伸出的書法文化,其中包含了書寫活動、器具及藝術賞析。漢字在書法的發展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書法」從記事的角色逐漸轉成藝術的書法創作形式,而開始有些不同學門的領域。但是由於歷史的演變、印刷術的盛行,都讓書法的重要性大大的降低,發展至近代又受到鋼筆、鉛筆、原子筆的發展被受挑戰,因此,書法的重要性更是大不如前。但手寫書法仍存在著某些必要性,只是因為書寫工具的發展與改良,漸漸的改變了人們的書寫習慣和活動,因此現代的書法成了一種表現性情和藝術創作成分居多的一門領域,且由於人們的書寫形式的改變,我們試著重新探究這對漢字文化所形成的新的革命。所以我們想藉由在寫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特定活動和行為來重新詮釋漢字文化,試著找出一種新的書寫文化和材質表現手法上的呼應。

近幾年來,東方設計的潮流不斷的受到重視和親睞,在產品發展上更是多樣化。大多數的設計都是從東方意象發展為主軸,討論東方影像、習性、文化…等層面,卻鮮少提及漢字的轉化使用方式。然而在中國文化五千年歷史之中,文字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它不但融合了人文習性、藝術、和生活表徵,且從文字中我們更可以觀察出中國文化的意涵。在漢字的研究中我們得知,漢字是由筆畫線條組合而成,筆畫線條經過組織之後則形成了漢字。每個筆畫線條在未經過組織、不賦予意義之前,僅是個單純的筆畫,書寫這些個別、單純筆畫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筆法」,意即是「用筆(註1)的方法」,(陳菽玲,1997)。對於現存的漢字形體而言,「筆法」(註2)就成了獨特的辨識。因此,在這樣的原則之下,我們試圖將中國漢字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跳脫平面的限制,希望可以藉由書寫漢字的活動行為中,發展出半立體甚至立體的圖像,讓漢字不在是紙上的書寫型體,而詮釋另一種東方設計的風格。再加上中國漢字經過千年的的焠鍊,所產生了一定比例的美感和辨識性,所以,我們想藉由漢字的文字特性去做些素材的肌理變化,發展出另一種文字的美感和觸感。因此我們試圖想解讀漢字形體,了解其所帶給我們的表徵意象,藉由轉移文字結構在產品肌理上,分析出其相對關係,整理歸納出一些脈絡,讓設計師有個參考依據。

由於近來在消費者導向的設計趨勢下,人們開始喜歡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甚至尋求具有文化認同、表現文化特色的產品,世界各國亦發展出強調自己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例如,義大利風格、日本風格、德國風格、北歐風格等。各國不同的產品風格,所呈現的設計差異,正是全球化下產品設計同中求異的趨勢。近年流行的中國風格,成為產品設計的新契機,但要如何重新詮釋東方設計,也成了成功的關鍵點。至於台灣的設計,似乎沒有明顯的地方文化風格,一貫的收納各國的設計,而成為現今所看到混淆的風貌,走不出自己的文化特色,這對台灣的未來設計發展是危險的。因此,唯有強化地方的特色,才能與國際接軌。如果能夠將漢字的字形和結構,從書寫活動中重新思考轉而運用在產品表面處理設計上,或許就能開創出漢字文化的新風貌,也強化出屬於東方的造形語意。所以,用漢字這種文化資產,來建立產品設計的特色,會是一種新的東方設計風貌,且獨具魅力的。而這也能夠在西方所引領風行二十多年的產品語意下,走出一條屬於東方造形語意的一種新風潮。

1.2 研究目的

目前對於各種漢字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近幾年來,在平面設計作品中不時的可以看到出色的作品,且更是以中文字體作為中心的表現形式。常常可以看到參賽者用漢字元素去構成,或是利用這樣的意念去傳遞出作品的中心思想。也由於漢字字體的形體獨樹一格,別於其他文化字體,再加上受到國際間評審的親睞與肯定,所以更能詮釋出東方的文化特色也發揚了東方文化。固然在漢字平面設計發展上有出色的成績,但是這多半都是利用漢字的形體去做平面設計的處理,利用拆解、重組、意象轉化…等手法進行創作,所以我們希望用不一樣的角度思考漢字,讓漢字不在只是紙上談兵之計。研究目的與內容如下:

1 將東方的書寫特色重新的檢視和詮釋
2 把中國特有的書寫形式賦予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1.3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程度

我們蒐集相關書法及書寫活動演變的相關文獻做整理,分析,建立漢字書寫活動的表現模式與其相關性,探討人們在書寫活動中所可能發展的形式,清楚的知道書寫漢字所產生的活動。為的是將中國文字書法所產生的書寫活動定位及區隔出它的特徵點,將漢字的「書寫」更加的確定,而提出相關性的筆法、結構、意象…等。之後,進行經驗創作的實驗性手法,重新探討活動所表現出的新意象。我們企圖將書寫漢字的活動做分析和實驗,重新解讀書寫漢字的意象轉化。但在實驗創作中,我們分成二個層次執行,一方面從相關文獻探討所整理歸納出的結論作分析,另一方面從實作來分析與材質間的表現關係,試圖產生一種新的東方文字意像和產品的表面處理手法。將這樣的書寫活動轉化成半立體或立體的方式呈現。這些從創作中所發展出的肌理變化,用來作為後續設計中的新素材樣貌,增加了視覺外的觸感感受,讓東方文字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在創作的執行中,以經驗創作來做材質的實作應用,發展出各約20種方案。另外進行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用語收集,作為受測樣本的實驗之用。從一些相關文獻的蒐集所探討的書寫活動整合運用,清楚的了解中國文字書寫活動的脈絡,而發展出可能性的一些轉化手法和方案。另一方面,在實做運用上,除了書寫活動脈絡的清楚,更增加了產品素材處理的考量,一則可以實際的操作;另一則可以與產品素材的使用限制作作分析。之後進行紀錄、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做出創作的結論、歸納、分析,提出一些產品表面的處理手法與成果,最後再進行問卷設計,了解消費者對於漢字書寫活動所產生的產品表面處理質感結果與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的關連性,分析其意象的強弱。進而整理、歸納出調查結果,了解書寫活動所轉化出的產品表面處理方案的適切性和獨特性,而達到強化東方文化意象的設計。
=================================================================================
註1:所謂「用筆」,前人把它分為四個說法,一個是執筆,一個是使筆,一個是轉筆,一個是用筆。(見唐人孫過庭「書譜敘」。)「執」為淺深長短之類,「使」,「轉」為鈎鐶盤紆之類,「用」為點畫向背之類。四種分法,各有道理,但它過於玄虛,非老於書道者,體會不出它的妙意。我們依中國學術中心的「體用」關係講,筆的本身謂「體」,筆的表現謂「用」,不論執、使、轉、用,都屬於「用」的範圍,我們為了簡單明瞭,總括筆的表現「用」量,統合起來叫「用筆」。

註2:筆法意指字體的相關問題,例如:型體、結構、筆畫、線條、筆順。

步驟:
1 漢字活動,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蒐集

2 整理歸納相關資料

3 訂出創作概念目標

4 執行創作概念 + 紀錄

5 分析整理結果

6 提出相關轉化方式 + 成果

7 設計問卷

8 分析問卷

9 結論:提出適切性的表面處理與成果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除了探討相關文獻之外,並藉由創作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樣本的製作,最後再以問卷統計的方式,整理分析出質感樣本與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間的差異性,進而了解受訪者對於漢字意象轉化的質感認知差異,本研究所提及的範圍及限制如下:

研究範圍

1 漢字的探討包含其相關活動,書寫、觀賞、行為等活動,而對於漢字本身的字義,形體,不在本研
究的範圍之內。

2 本研究樣本以使用經驗創作所產出的樣本為實驗樣本,並包含其整體型態,材質,素材等綜合意
象,其對照樣本為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作為受測樣本的對照組。

3 本研究受測對象,包含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與非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各佔半數,採隨機抽樣。

研究限制

便於研究所始用的材料樣本皆以人造纖維為主(普遍素材),市售也以人造纖維取得容易,所以為主要實驗的素材。(多樣、普遍、便宜、特性多)
因此本研究所使用的素材皆以人造纖維為主,且研究限制如下:

1 此研究為經驗創作的樣本實驗,其產出樣本為受限在個人經驗上。

2 本研究樣本以無色彩人造纖維為主,為的是將顏色排除在受測影響因子之外,及取樣的統一性(強
調樣本本身的texture)。

3 樣本創作尺寸設定於8cm X 8cm的樣本尺寸,一方面便於視覺上基本的受測樣本大小,另一方面在
問卷設計上的排版限制關係下,做最有效的排版與視覺清晰前提。

4 本研究基於研究資源的受限,包含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下,而無法作全面性的
意象調查,才隨機抽樣調查。

1.5 研究貢獻

最後,我們提出幾種視覺上的肌理變化,運用在產品表面處理變化上,其中可能部份保留書寫漢字活動的架構,轉化成一種新的產品表面處理紋路、圖像,而跳脫漢字在平面設計的使用,重新賦予一種新的意象。讓這素材上的革新對產品設計上有些許的幫助,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漢字的意象及東方文化傳承的精神。

本研究從文字架構分析上做認知了解,經由相關研究和個人創作經驗做探討,並提出一些轉化處裡的方法與實驗結果,作為設計師在往後思考相關研究的一個參考,且重新對漢字引發不同的思考方向,讓這帶有中國文化脈絡的漢字富有新氣象。以漢字書寫活動的結構作為設計轉化的發想,且運用在表面處裡設計上,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利用這種方式來做為產品視覺肌理變化的發想,所呈現出的結構、比例都是素材上的突破,也是重新詮釋中國漢字意涵與角色。在設計上如果能善加利用,未來在產品表面處理的設計上,就能發展出更豐富且獨具特色的素材處理。而這樣的設計方法,也能讓台灣的設計界走出自我的風格,區隔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價值。在後續的研究方面,除了在書寫漢字活動所轉化出的成果之外,更可將漢字轉化成產品造形,提出一些相關性的轉化模式,提供給相關研究者作為參考方案。

1.6 論文組織與架構

CHAP1 緒論
主要是針對一些研究背景、動機、目的、範圍、限制、架構、流程、貢獻…等部分進行說明,以確立研究的主題,目標及研究的方向和創作重點交代。

CHAP2 文獻探討
分別從漢字文化、書寫活動(研究樣本特徵)、質感意象…等相關研究中取得相關資料文獻,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依據。

CHAP3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主要是為了藉由經驗創作的產出樣本,與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聯想進行差異性訪問,了解漢字意象的轉化樣本與材質fabric意象的形容詞的差異程度。

CHAP4 研究結果與分析

CHAP5 結果與建議

參考文獻